托盘

穿越电影的美味人生黄金时代飘过列巴味悦

发布时间:2023/2/23 22:01:37   

去看《黄金时代》,找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沙发上,准备度过漫长的3个小时,然后一个人在黑暗里跟着剧情喝水、叹息……看银幕上熟悉的街道、破旧洋楼、铁艺雕花阳台、瘦高的窗子、飘逸的白纱窗帘、朴素的格子桌布、发霉的花墙纸,走过三轮车会叽里咕噜响的石头马路,列巴、红肠、肉丸子汤……一切的一切都是熟悉的。

电影中萧红和萧军连面包渣也要粘起来吃的是俄式面包列巴,他们吃的列巴是黑列巴,用粗磨小麦粉或者粗磨黑麦粉做的。现在已经不做这种面包了,还有精磨小麦粉做的白列巴,现在卖的列巴都是白列巴。列巴的直径接近小锅盖,半尺多高,3斤左右,以前切着卖,现在整个卖。

哈尔滨很多食品厂都生产列巴,用电烤炉烤,但秋林(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哈尔滨人直接称呼华梅)一直生产用杂木烤炉烤的面包。我从来不给外地来的朋友推荐列巴,如果初尝,很少有人喜欢那种酸味和粗糙的口味,多是从小就把它当作主食的人才能享受得来它的硬皮和酸味麦香。列巴和蜂蜜、红汤、红肠、酸黄瓜、啤酒、格瓦斯都是不错的搭配。爸爸上大学的时候是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苏联教授学的一种用小肚、西红柿、土豆、洋葱、圆白菜做的红汤,把列巴蘸进浓稠的汤汁里,汤汁吸得非常饱满,但是又不失筋道。爸说孩子吃这个长得壮实。哈尔滨的主食中永远有面包的一席之地。

前几年,萧红萧军曾经住过的红霞街(原商市街)对面开了一家面包房。冬天,一个俄罗斯中年小个男人站在街口,穿着黑色皮毛一体夹克,戴着长耳皮帽,围着千鸟格的围巾,托着一个托盘。上面有切成小块的面包,插着牙签,羞涩地请路人品尝。看着他大大的比我们更容易冻伤的红鼻子只觉得有点淡淡的辛酸。店里面却还好,L型面案做成了明案,短的一边对着烤炉,明火;并不是电火,长的一边是面案,一个胖胖的俄罗斯大婶在上面揉着巨大的面团,粗壮的胳膊上有一层细细密密的浅金色汗毛,花布拉吉、白色的围裙,整个人长得鼓胀胀的,像膨胀起来的面包团。不知道这两个中年人是不是夫妻。面包是传统的俄罗斯面包,没有列巴,但塞衣克、槽型包、面包圈、果脯面包、水果面包都有。买了几个,即使是甜面包,也是那种结结实实的口味。那以后就经常在路过的时候买两只,有时候晚上去,会有火大的(烤煳了底的)打折。牙好,反而愿意吃那硬硬焦焦的面包底儿。老板是个中年男子,中国人,有时候坐在店的里头,焦躁的样子,进来人了,就用力地推荐。还可以在吧桌上要一杯热牛奶或者咖啡,深绿色窗框的玻璃窗上粘着圣诞老人的卡通贴,画着圣诞树。外面是哈尔滨深冬的寒冷,有时候飘着雪,对于旅游的人来说是风景。但难免替老板担心,这里的店租天价,明火烤面包,俄罗斯来的面包师,前面就是百年老店华梅和马迭尔(宾馆)的外卖(马迭尔的小槽型面包和冰棍,都是甜到腻死人的那种。但如果你去过俄罗斯,对这种嚣张的甜一定不会陌生),卖的都是传统俄罗斯面包,也不贵。面包店果真不到一年就关张了,连“吉铺招租”都不用,因为多年来整条街从没有一寸闲地方。

华梅西餐厅离商市街不远,旁边外卖面包房原来是门洞,两层楼高的拱门上方是铁艺扭花装饰,下面是大黑铁门,“二萧”在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原来门洞卖牛奶面包、冰棍、糖葫芦,后来改成了外卖面包房,每天都有排长队买面包的人。要想买塞衣克必须中午就等,一定要有耐心,塞衣克价格还好,性价比最高,列巴已经翻番涨了多少倍了,槽子面包隔三岔五就涨一块。站在街口闻着面包香的时候,我总是隐约担心着有一天会吃不起。

华梅是爸爸妈妈年轻时的据点,20世纪50年代,是他们的黄金时代,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人们工作热情高涨,生活中尚有很多娱乐。有的周末他们在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跳舞,然后到华梅吃饭,后来就带着孩子到东北电影院或者兆麟电影院看电影,有时散场以后到这里落脚吃饭。“文革”期间华梅关门了,改革开放后先开了一楼的卡座,过两年没什么风吹草动又开了二楼。服务生变成了老服务生,头发都花白了,既有中国店小二式的殷勤也有洋馆子服务生的规矩。后来华梅越来越不招人去了,前些年居然搭了一个铝合金的门斗,挂着红红绿绿粉粉的塑料花,和松花江里的龙凤游船特配套,都跟二人转似的。上的汤洒得里外都是,打包的时候,服务员跑过来要一毛钱塑料袋钱,却不肯在总账一起结算,当着一桌子客人找一毛钱,非常尴尬,从此再不肯去了。

华梅斜对着马迭尔宾馆(也有西餐厅),马迭尔七道街那边开了一家波特曼(酒吧西餐厅),颇有和两家百年老店叫板的意思。波特曼开始营业的时候雄心勃勃地想开成法式西餐厅,但抵不过哈尔滨人的俄餐老底子,进去的都要红汤、“三罐”(罐牛、罐羊、罐虾)、黑椒牛排、软煎大马哈鱼、土豆泥沙拉、鱼子酱,最后波特曼成了又一家俄式西餐厅。菜品的质量不是太稳定,里面有绘画的天顶,颜色像画着洋人的中国年画,中午和晚上有老外驻唱。有一阵有个年纪不小的小个儿胖女人穿着俄罗斯传统裙子,长长的睫毛上刷着浓浓的睫毛膏,呼嗒呼嗒地眨眼,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什么的。《黄金时代》的片尾有“波特曼”字样,萧红和弟弟、萧红和汪恩甲吃饭的场景应该是在这里拍的,桌上铺着米白底子、暗绿拉手小人图案的厚棉麻桌布,我一直用的那种,只不过我的是暗红色图案。

从波特曼门前往东走的街口就是尚志大街(原新城大街),二萧住的欧罗巴宾馆在这个街面上,欧罗巴宾馆还在,里面有一间屋子是按照当时他们住过的样子布置的。旁边是欧罗巴西餐厅,去吃过一次,也是传统的俄餐,对味道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T型骨上的肉硬硬的,刀割叉铲地整不下来,只好放弃。从欧罗巴宾馆出来继续往东走就看到了索菲亚教堂。有一年春天给圆顶刷绿油漆,正赶上杨花柳絮飞扬的时候,油漆未干,圆顶沾满了白毛,从教堂底下的胡同里走过,看到绿顶子变成了白帽子,觉得好玩。

索菲亚广场周围是星星状的街口,其中一个街口是兆麟街,就是画家冯吟秋的家宅“牵牛坊”所在那条街(也有说是在新城大街东南头的),萧红、萧军、白朗、金剑啸、舒群等曾在那里聚会、排演话剧。有一年春天,好友阿修拍纪念萧红的电视片《一样秋花》,问我哪里有牵牛花,大片的那种。我知道有一个地方种了大片的牵牛花,但是要等两三个月才能爬满墙,才能开花。阿修就等,等到拍片的时候,那个镜头只有几秒钟,我因此坚定地和阿修做朋友,因为她肯为这几秒钟的牵牛花而等待。

从萧红落脚的道外东兴顺宾馆沿着松花江江边往上走,江边是斯大林公园,江际线还没有被破坏殆尽,有的路段也还美丽。过了老铁路桥就是道里,道里的江边越来越难看了,本来是一个非常普希金式的沿江公园,现在安了中式八角亭子,江里是游龙戏凤琉璃瓦顶子的游船,招揽游客的人手提喇叭一个夏天都在喊“游江游江”。

进入中央大街步行街、尚志大街、兆麟街一带就是萧红当年活动的区域,沿途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欧式建筑林立,大型综合商场、百货公司、钟表店、服装专卖店、食品店、旅游纪念品店、书店等商家密布,中西餐馆、酒吧、咖啡店、面包店、冷饮厅、巧克力店、副食店香味四溢,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当然进驻。索菲亚教堂广场上喂鸽子的人经常比鸽子多。周边原来的旧房子拆了盖了新楼,原来住着的老哈尔滨人多数四下里散了。

如果把萧红活动的区域规划成旅游路线,未必不能做成黄金路线,像格瓦拉、卡夫卡、莫扎特、贝多芬、普希金等都被旅游产业滥用。萧红、许鞍华、李樯各有对《黄金时代》的解读,确如李樯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我们多数时候不知道自己身处黄金时代走在黄金的路线上,《黄金时代》散场,我感觉是列巴味的。

书名:穿越电影的美味人生

作者:姜米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6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