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蓝震想吃什么都可以在手机上点点送上门,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如今,这已经是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外卖骑手天天见。当然,这不意味着去饭店吃饭就被彻底取代了,与朋友相聚在馆子里,依然是无比快意的。只不过,时代的进步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吃饭和聚餐选择。十多年之前,钱江晚报记者就曾在杭州近江海鲜夜排档亲历跑堂这个职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点外卖,外卖骑手的数量在迅速增加。最近一周,钱江晚报记者亲历了外卖骑手的工作甘苦,从这个视角来体味“吃饭方式”的改变。无论是夜排档打工还是跟着外卖小哥送餐,我们经历和看到的,都是生活的千姿百态。(本报记者亲历外卖骑手甘苦)1】最喜欢听到“您有新的外卖订单”杭州城西的莲花街,每天早上9点,总能看到一排身着统一制服的外卖小哥。他们围坐一起,包子配豆浆,大饼夹油条,一起谈天说地,欢声笑语不断。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早饭过后,一天的忙碌就要开始了。53岁的陈忠福,戴着黑框眼镜,在一群80后90后居多的骑手队伍中,显得有些年长。发动车子,戴上头盔,老陈说自己是钱江晚报的忠实读者,“最喜欢看你们的评论和民生新闻”。也正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钱江晚报记者与他的交流自然亲切了许多。“做骑手快3个年头了。”从老家河南信阳来杭州的十多年间,老陈做过餐饮,当过保安,现在改行做外卖骑手。这份工作,也切实改变了老陈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准时上线,晚上9点下班,平均接40单。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生活没有辜负老陈。“待遇还行,平均每个月有七八千块钱,攒起来的一部分钱给老大买房子用。”老陈说。因为曾经做过餐饮行业的缘故,他对这个餐饮这个行业就更加敏感,“互联网让餐饮行业不再难做,像一些餐饮店,七八成都是靠外卖接单的。”在征得老陈及老陈所在的公司“饿了么”同意下,记者跟随老陈做了小跟班。“我们做外卖骑手的,其实挺矛盾的,遇到恶劣的天气,虽然路不好走,但心里也有点喜欢,像下大雨和下雪天,我们接到的单子就比大晴天要多,挣到的钱也会更多。”老陈说。对他们来说,饭店里那一声声“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注意查收”,就像是一声声的小确幸。每每听到,眼睛都会一亮。(老陈骑行在路上)2】骑车和爬楼梯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记者在后面差点跟不上这天下午,只短短半个小时,老陈跑了三处地方。一单是到浙商财富中心的3号楼的11楼,送的是水果;一单是到莲花东村,送的是新鲜蔬菜;还有一单是要送到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客户定的是麻辣香锅。老陈看到单子后,像计算机一样快速在头脑中梳理了一条最优线路。“做我们外卖这一行,最怕超时,超时了就要赔钱,所以功夫都做在平时。”老陈说,3.5公里半径内的送餐范围,几乎每一条马路、每一个小区,都烙在了他的心里。出门之前,老陈的老伴都会叮嘱他“宁愿少赚点,也要骑慢一点”。然而事实是:一旦骑上了电动车,老陈就好像换了个人一样,不自觉地就加快了速度。记者也骑车,一路紧跟着老陈,他还时不时在路边等一下,生怕记者跟丢了。第一站来到了浙商财富中心,老陈熟练地把电动车临时停放在楼下,一路小跑走进了电梯口,趁等电梯的间隙,马上给客户打了一个电话,确定具体地点。第一单送完之后,老陈又开始奔赴第二站,莲花东村18号楼。老陈说,客户预定了几样新鲜蔬菜,准备晚上下厨。18号楼靠近小区的内侧,老陈凭经验准确定位到了楼下,打电话后确认。哦,是在三楼。“送外卖遇到三楼以下的住户,那是幸运啊,像以前停电的时候,20多层都要爬,客户等着呀,一个来回下来,腿都是软的。”老陈边说边快速沿着楼梯爬至三楼,记者则在后面跟到上气不接下气。(有电梯或者三楼以下,那是外卖小哥的幸运)3】那些给父母预订的外卖是送餐中体会到的暖一天下来,老陈接了46单。“最近是淡季,遇到旺季的时候,六七十单也是有的,我最高记录一天送了80多单。”老陈说,那天累得够呛。送餐过程中,老陈提起了当年自己做餐饮时的场景。“那是年,刚开始在老家做早点生意,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和儿子一起来到了杭州做餐饮。才开了两个月,就开不下去了,根本没有多少客户……”老陈分析失败的原因,一是不了解这边大家的饮食习惯,二是那个时候外卖还没有起来。老陈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了,不少人觉得去饭店吃饭浪费时间,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花钱来买时间,在他看来,外卖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外卖给大家的生活方式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印象很深的一个单子,是一个儿子给家里老人点的,平时儿女忙,没法照顾到老人,他就委托我们点一份外卖。遇到这样的客户,我也会格外关照,送达之后也会给客户回个电话,告诉他餐送到了。”老陈说,他接到过不少儿女给爸妈订菜的,“孝顺的孩子不少,我们送这种订单,心里也是暖的。有一位阿姨80多了,她有五个子女,每天一个子女给她下单送菜上门,老人多幸福啊。”送餐中体会到的暖还不只这些。老陈说,杭州人很热情,送餐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客户给他送饮料,“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小姑娘,每次我送过去她都会给我倒一杯温开水,然后让我喝完再走,蛮感动的,我们送外卖的,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就很满足了。”(餐送到了,等食客来)新闻+讲述人:胡大可端扎啤端到手酸我亲历的夜排档打工记人是有肌肉记忆的。我有一种,是端扎啤端到手酸的记忆。年6月25日开始的一周里,我在黄龙海鲜大排档的大唐海鲜干跑堂,2升一扎的扎啤,我每晚都要给客人端不下80扎。这种手酸,绝不是在电脑前写稿所能感知的,因此印象深刻。大唐海鲜的老板叫唐延胜,早年是一名安徽来杭的修车工。当时,他就在黄龙和近江各有一家海鲜排档,每晚在觥筹交错中迎来送往,凌晨时分稍稍休息一下,又要去接从舟山沈家门直运过来的海鲜。我初到大唐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干跑堂很累哦,也需要动脑筋。”一开始,我没懂他的意思,直愣愣地想这有什么难?直接上手能有什么问题?可是,实践马上让我有了感觉。怎么给客人点菜?一般的客人,对着菜单点。遇到真正的食客,他会问你今天有什么好货,没和后厨沟通,那就答不上来。再比如,这个季节的时鲜货是什么,你们进的时鲜货和别家的有什么不同,不做功课,又会败下阵来。“鱼丸汤要加芹菜是对的,但这个芹菜粒大了一点,换一下。”还有客人这样要求,又该怎么接招?就算是端盘子,也是有讲究的。端几个冷菜,一个托盘,怎么保持平衡?打扎啤,怎么打不会泡沫太多,被客人嫌弃……两个晚上下来,我默默脱下跑堂白衬衫,坐在最后一桌客人离开的餐桌前发呆了。食客们的人生也在餐桌上洋溢开来,那是生活的千姿百态。有客人一口菜没吃,上来就直接灌下一瓶黄酒,原来他是失恋了,边上的朋友只管自己吃,对我说:“让他喝吧,放心,不会闹事的,我会管住他。”有客人连续来了三天,每次必点蛏子,他说蛏子好是好,但我更喜欢你们家的酱油,别的地方吃不到。有客人每次都是一个人来,点一盘花生米,一只螃蟹,别无他物。我建议他加个菜,他笑着说不用了,一会儿要回去上班。这是一位做外贸的,这里黑夜,美国白天,他每天日夜颠倒捣鼓生意,这是他的“早饭”。还有依附排档而生的姐妹花。这是一对双胞胎,每晚给食客拉二胡维持生计,唱一首她们收10元。那一年,超女正走红,有位客人喝多了,说要送姐妹花去参赛,短信投票他包了。就在几天前,我又联系上了老唐。他说,现在近江海鲜城刚刚搬迁了,他已经在滨江开了新店。我打趣说,那离我远了。老唐说,那有什么问题,叫个外卖小哥给你送到家。“当年你跑堂的工作,现在有一部分被外卖小哥代替了。”老唐的笑声一如当年,但年历已经翻完了11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