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

技术发展才是战斗力我军边境战斗死亡残

发布时间:2022/7/11 20:29:35   

图:直20具备出色的高原飞行能力,将会是未来中国军队高原后送伤病员的主力机型

付费文章到期解禁

在70-80年代的中越边境战争中,84年的越南军队火力强度远超79年,与中国军队发生势均力敌的高强度炮战相当常见;但中国军队的战斗死亡率却比79年出现了明显的降低,阵地火线救护和伤员医疗救治能力的提升居功至伟。

中国军队在战伤救治能力上的迅速进步,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伤员后送方式中,空运比例的急剧提升。

在年,伤员的空运率只有0.3%;到2年后的年,空运率提升到25.2%;到了年12月底,伤员的空运率提升到了69.1%——这代表着大部分伤势较重的伤员,都能快速转移到设施完备、医医院进行救治。

这一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在战场环境下,交战一线附近能提供的医疗支持非常有限,稳妥、高效的后送是降低死亡率、残废率的核心关键所在。

在诸多转运方式中,空运不仅在速度上的优势是不可比拟、无法取代的;它在减少颠簸带来的次生伤害、甚至死亡等其它方面上,也具备巨大的优势——特别是在中越边境地形崎岖复杂、当年道路基建条件非常差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下。

图:这种道路在当年中越边境战场上,路况绝对算不上最烂

因为战时的公路运输,有极大的可能和比例,是依托破损起伏(炮击、地雷炸毁、山洪冲刷等等)非常严重的非铺装路面进行的。这种路面上,几公里路程往往需要几个小时才能通行,而且颠簸非常剧烈,不仅无法实现随车的医疗支持,而且极容易导致伤员的断骨挤压、刺伤内脏和血管,或者导致受伤的血管被撕裂。

比如《雷场军事医学》一书的页中,就记述了一些这样的例子:

a:6例四肢血管炸伤的伤员,在前线进行紧急手术吻合血管后,伤情基本稳定。但在第二天的汽车后送过程中,由于剧烈的颠簸,其中5例伤员的血管吻合破裂,造成局部大出血,直接危及生命。

b:在一组41例的战伤导致死亡统计中,医院距离15公里,其中29人在运输过程中死亡。这29人中,有部分确系伤情复杂、危重,难以救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运输过程中的外界条件急剧恶化导致的。

图:医院

这一点在广西前线表现的就相当明显:相当一部分危重伤员从一线被撤下后,都集中在那坡县的医院,当时到南宁市有数百公里的公路里程,而且山高谷深,异常崎岖颠簸,汽车后送伤医院,需要3天时间。而使用直升机空运后送伤员,耗时仅3-4个小时。

后送能力的巨大改善,挽救了非常多重伤员的生命和人生。比如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重型颅脑损伤,年时,2/3医院的时间超过7天。而在年时,70%的伤员在3天医院。

图:钢盔的大量配发,使得颅脑火器伤的发生比例相较于79年明显下降

这是和年相比,年重型颅脑损伤的伤员,治愈率明显提高,残愈几率显著降低,植物生存几率显著降低的核心原因之一。其它因素包括头盔的配发使用、医疗技术和战时伤员抢救制度设计的改善等等。

注1:残愈,遗留不同程度瘫痪、失语、视力障碍、精神病、癫痫等

注2:植物生存即通俗意义上的植物人状态,这是脑组织受损非常严重的症状。绝对不要被一些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浪漫剧情安排所误导,植物人能脱离植物生存状态的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会在2-5年内死亡;极少数能恢复意识的人,也普遍遗留中到重度的残疾。

79年反击战中,中国军队对于直升机在战地急救上的运用非常生疏;暴露了很多问题:

比如医院的部署和展开没有考虑直升机的着陆,导致直升机飞行员找不到着陆场地标,甚至要中途临时降落,询问当地群众地点和方向,医院的情况。

图:79年投入使用的空运力量是直5和米8。图为直5,是苏联米-4直升机的仿制改进版本;该机飞行性能很差——特别是速度很慢,但在84年之前的实际使用中,由于本来就具备一定的担架吊装能力,部分场合下反而比改装前的米8直升机好用。在进行医疗支持改装前,该机可以装载6名担架伤员;81-84年改装后,可搭载3名担架伤员,或者5名坐位伤员。

图:米8直升机。在进行医疗支持改装前,由于担架固定能力不足,只能运输5名担架伤员;改装后,可搭载12名担架伤员,或者24名坐位伤员

比如直升机上缺乏必要的医疗支持设备,在担架的吊装和固定能力、随机的医疗护理器材/急救药品品种数量、伤员应急供氧能力、医护人员在飞行过程中对伤员进行紧急干预治疗的支持,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足。

用直观生活经验来类比的话,79年的空运后送,相当于最普通的轻型厢式货车,应急拉着重伤、医院;从效果上讲,它当然远远比不过经过针对性改装的专业救护车。

因此从年开始,国内开展了四种机型航空医疗后送装备的配套研究,使国内当时主要的几种运输飞行器(直5、米8直升机,运-5、安-26运输机),都能在战时迅速改装,携带各类必须的药品、器材,而且均能在飞行过程中使用。

图:运-5飞机,可载担架伤员6名,或者坐位伤员24名

图:安-26飞机,可载担架伤员24名或坐位伤员38名

这套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医护人员在飞行过程中,对伤病员进行连续性的医疗护理,而且能对危重伤病员进行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静脉切开、胸腔穿刺、导尿等紧急医疗处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国内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开发了新型担架,以及配套的吊挂锁扣/固定环、固定垫,增加或者改善直升机/飞机的担架固定能力。其中多功能担架在地面、机舱内可以作为普通担架使用,在直升机悬挂、空吊时,可以变形为座椅式吊架。

设计了多种医疗救治推车/箱/包。比如安-26上的医疗救治车,尺寸是0.6x0.4x0.7米,车底有定向轮和定车器,可以灵活推动、并可靠固定停放在机舱内的任何位置。采用对开门设计,允许两人同时进行各种医疗操作,而不会在器材和药品的存取上发生冲突。

图:注意各种医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

设计了通风/照明强化、重伤员应急供氧等b设备,改善机舱内的医疗条件。设计了供医护人员使用的活动操作台、担架手术托盘架、医疗护理询问牌、呼叫灯等等。

包括制定药材种类/数量(人数和空运距离,不同机种不一样)等标准在内,建立起四种机型的伤员/医疗设备的标准化装载方案;尽可能的同时顾及三方面的要求:能多装载伤员,医生护士能照顾得过来,包括担架在内的医疗设备安装展开/撤收都方便快捷。

这项研究任务在年初基本完成,代表着中国军队的伤员后送体系正式完成了正规化、现代化的第一步。四种机型全部参加了年开始的云南老山、者阴山对越作战的伤员后送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候知健

每份赞赏都是有力帮助,感激不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4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