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托盘 >> 托盘发展 >> 一网统管科技助力绣出垃圾分类新时尚
一年前的今天,上海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为全国第一个垃圾分类法治城市。一年来,四只不同颜色的桶,见证了上海市民人人参与自治共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通过一网统管等方式,上海也在努力演绎好新时尚,交出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满意答卷。“你这是什么垃圾?”过去一年,在上海,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灵魂拷问。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在每一位市民的积极配合和志愿者的引导下,上海垃圾分类的居民区达标率已经从过去的15%提升到90%以上。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手段也陆续加入应用,让垃圾分类的管理变得更加长效、常态。
只要刷卡扫描,垃圾箱就会自动打开。在长宁路上的中山公寓小区,无接触投放在这里已经实现。像这包湿垃圾,破袋投放到托盘后,系统便会自动称重以及进行视觉甄别,后台还会根据纯净度来进行打分,那么,这样的精准甄别是如何实现的呢?
“像我们中山公寓这样一个20几平方米的箱房,我们安装了27个传感器,9个探头,通过这些设备,我们感知到每一个居民他都放的行为,都同步到我们的手机上,喏,正好,现在来了一个满溢报警的信息,其实就是这个传感器发现的,保洁员看到了以后,马上就会去更换这个桶。”负责后台运营的上海烨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史毅飞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而如果厢房不该出现垃圾的时间和地方,有人投放了垃圾,后台也能够及时掌握。
前端智能发现情况,后端在这个大屏上就能看到这样一条提示信息。在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的城运中心,看看新闻Knews记者看到,56个小区,多个投放点的信息都会汇聚到这里,系统会将需要处理的再派单给工作人员。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各个小区垃圾分类的状况,和周边的环境情况。通过这个平台,高效处置垃圾分类这件事,相关数据能够无缝对接我们区的城运中心。”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垃圾分类推进组组长翟国强介绍。
上午10点,一早收运的垃圾,已经陆续到达中转站。这里也有智慧化的大脑,每辆车的身上,都安装了GPS、称重等传感器,他们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通过我们每辆车上的GPS信号,我们可以监测到该辆车是不是存在跨区作业等违法行为,同时电子定位信号给我们后台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中转站是不是存在排队等候等不畅通的现象,通过后台把该辆车调运至其他相邻的中转站进行作业,保障作业的畅通效率。”浦东新区张江生活垃圾分流转运中心负责人马晓程介绍。
而在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全区12个中转站,一千多辆收运车的数据都能一览无疑。每天每个站进站多少垃圾,出站多少垃圾,经过计算,就能确认,该站点的垃圾转运是否达到日产日清,那么转运后的垃圾又去了哪呢?
大家辛苦分类出来的湿垃圾,就到了这里。在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每天有超过80车集装箱多达吨的湿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不仅可以提取生物柴油,浆料还能制成沼气,用来发电。
而所有处置流程的动态都会实时传输到中控室内。“进入我们项目的湿垃圾,通过我身后这个荷花抓钩,投入到我们整个生产线的一个接料斗,我们整个生产线的处置过程可以通过中控的后台进行一个全程的监控,当我们的料斗的液面下降到一定液位以后,系统会自动发送一个信息,到我们码头的中控,然后配送新的湿垃圾进来,保证我们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老港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副经理张伟涛介绍。
而干垃圾会被送到这里,在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大屏上监测着干垃圾焚烧处置的全过程。大家的分类有没有用,这里的感受最直接,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年来,干垃圾明显更干了,燃烧热值已经从每吨大卡提高到大卡,吨发电量从度提升到了度。
垃圾分类,对每个人而言,是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常住人口超过万的超大型城市来说,是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考。一网统管,已经把垃圾分类从源头、中转、到末端各个环节都管了起来,上海正用绣花般的耐心和细心,绣出品质生活,绣出新时尚。
市绿容局方面表示:依托一网统管等平台,上海将大力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助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逐步从高强度投入的攻坚战向常态长效制度化的持久战转变。根据计划,今年上海将力争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作为全国第一个立法推进垃圾分类的城市,上海也将打好样,帮助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在全国更多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看看新闻Knews记者:洪焕铨视频编辑:王岑峰李书馨美术编辑: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