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

月入几万,才能在上海实现面包自由

发布时间:2025/2/24 19:23:28   

好久没见过互换特产这种火得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新鲜玩法了,对沉迷上班的打工人来说,这无疑是体验他乡风味成本最低的方式。而待到长假将至,特产又成了最佳的出门念头:这不,多合适亲自走一遭尝尝不同的特产嘛。在科普各地特产攻略的众多帖子中,有这样一条提问:“上海特产到底是什么?”有人回答:“是精致面包。”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图源/小红书

八岁亲亲)

随着Citywalk流行全国,每个上海人心中都有了不同的城市地图,但精致面包坊绝对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专属注脚。许多来沪的年轻人,选择将精致面包作为旅行伴手礼带回家,甚至将这些印有品牌logo的袋子收集起来,作为自己打卡上海这座城市的见证。

为了收集纸袋而买面包的,绝对不止一个。(图源/小红书)

作为新时代的“上海特产”,“精致面包”在价格上就和普通面包有所差别,像是常见的贝果、可颂,售价在二三十元,更重一点的欧包、生吐司等,则需要四五十元或近百元。或许称不上是“奢侈”,但放在面包这一领域,这种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的“精品”可能还为时尚早。

在追求性价比的时代,越发精打细算的年轻人用“花西币”衡量生活价值,但售价近百元的“精致面包”似乎打破了这个规则,无数人依然趋之若鹜。

被年轻人捧在手心的精致面包,究竟都是谁在买?

什么面包,还得我排队买?

周六晚上八点,南京西路正是熙熙攘攘。

步行街尽头的BC,不出意外地人满为患,店门外甚至排起了长长的人龙。偶尔有住在附近的上海阿姨,带着好奇探头向店里张望,留下一句“哪能噶西多人啊”,带着对“年轻人迷惑行为”的不解,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南京西路的BC,好像总有人排队。(摄影/阿绿)

即使从漫长队伍中成功脱身走进店内,依然需要排队——排队选购、排队结账。但手拿托盘选购面包的人,似乎也早已对这个流程熟练,大多显得十分从容,他们认真地在货架上挑挑拣拣,刷刷手机,不时抬起头来,一面向收银台的方向张望,一面跟随队伍向前移动,颇有点早年间中式快餐店的架势。

人们在排队选购面包。(摄影/阿绿)

尽管每一步都需要排队,但整套流程下来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从排队进店到结束选购,也不过十几分钟的工夫。和这家旗舰店刚开业时的人山人海相比,现在的排队程度已经好了太多。

木木记得,她在小红书看到有人说自己在新天地排了三个多小时,就为了买一份售价58元的惠灵顿牛排包,当时就刷新了她对人类忍耐极限的认知,“不管再好吃的东西,我最多能接受等一个小时”。

店内琳琅满目的面包。(摄影/阿绿)

“排队买面包”这一行为在上海阿姨爷叔眼中堪称叛逆,但在木木这样“面包脑袋”的眼里再平常不过。

学生党木木第一次来上海买面包,确实受到了社交媒体不断吹风的影响。在小红书上,她不止一次刷到“上海面包地图”,起初她并没有太在意。

每年寒暑假,在浙江上学的她都要先乘高铁到上海,再转飞机回到老家郑州。第一次在虹桥机场见到有人提着BC的袋子,她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哪家小众潮牌店”,直到看到对方从绿油油的纸袋子里掏出一个牛角包,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新晋的‘上海特产’。”

吃完面包留下的纸袋,在二手平台可以再“创收”卖个好价钱。(图源/闲鱼)

今年暑假回家时,木木特意预留了一点时间,跑去愚园路上的“WhenPigsFly(当猪飞)”,带着五分愉悦、三分惊奇和两分尴尬吃完了人生中第一根碱水面包。“咬下去是硬的,很结实。”这和她印象中的“软乎乎、糯叽叽”的面包大不相同。这也是她第一次为精致面包买单,并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0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