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

老照片,1981年的杭州,家庭裁缝铺,卖

发布时间:2023/6/15 5:33:42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这是一组拍摄于年的老照片,拍摄地点是杭州,拍摄者是一位意大利记者,他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年杭州人的生活百态,希望通过这组照片能够唤起你40多年前那段美好的记忆。

年杭州街边的裁缝铺。照片中一位戴眼镜的男青年正坐在缝纫机前做衣服,很显然,他就是这个家庭裁缝铺的小老板。

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人做衣服都还是去到裁缝铺做,因为在裁缝铺里做衣服比较合身,而且价格比买的成装要便宜很多。80年代买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凭布票购买,我记得当时每年腊月的时候,母亲都会把攒了一年的布票拿出来,去扯一块布,给每位家庭成员做一套衣服,即使剩下巴掌大的一块布,母亲也不舍得扔,会给我们缝制书包和口袋之类的东西。

照片中这位裁缝部的小老板看样子生活过得也不是太富裕,他脚上穿的那双鞋都已经快露出脚趾头了还没换。他的裁缝铺里的摆设也很陈旧,那时候,杭州有很多这样的家庭裁缝铺,那些会裁缝手艺的裁缝靠替别人做衣服赚取手工费为生。

年杭州街边卖瓜卖菜的大娘。照片中一位穿着朴素的大娘正坐在马路边的人行道边,在她的身边摆放着几个土筐,筐里装的是茄子和香瓜。在大娘的屁股底下还坐着一根竹制的扁担,很显然这位大娘是杭州城郊的农民,这几筐瓜菜都是她用扁担挑过来的。

上世纪80年代的瓜菜都是有机蔬菜,很少施打化肥和农药。我记得那个时候的金丝瓜非常的甜,是吃一口就能甜到心里的那种甜。可能是现在吃的水果品种太多的缘故吧,再吃金丝瓜根本就吃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

在大娘右侧的路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茶水,一位大叔坐在凳子上正在喝茶水。这样的茶水摊在当年杭州街头也很常见,3分或5分钱一杯茶水,既消暑又解渴。

年杭州街边的自行车停放点。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自行车停放点的自行车非常多,但是摆放的却很整齐,一排自行车的车头朝里,一排自行车的车头朝外,这样停放是为了方便停放自行车的人找车和取车。

年的时候自行车还属于家中的大件贵重商品,为了防止自行车丢失,市民在外出的时候都会找一个自行车停放点,将自行车停放在那里。当然,停放点并不是慈善机构,停放一次自行车要收取5分钱的费用,交了这5分钱的停车费,看自行车的人是会对你自行车负责,一旦发生丢失或损坏事故,可以找他赔偿。

在80年代,经常有丢失自行车的事件发生,您丢失过自行车吗?

年杭州街边的副食商店。这处副食商店面向门口的一面摆放了一排木框玻璃柜台,这种柜台在那个年代都是统一的样式,很有年代感。

柜台里边站着四位穿白大褂的售货员,那时候的售货员都是国营企业职工,他们上岗必须穿统一的白色大褂,这样既显得干净又卫生。当时,能在国营商店里当售货员,也是一件非常令人羡慕的事。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处副食商店里边摆放的货品很丰富。货柜的铁托盘里摆着海带和咸鸭蛋,海带0.7元一斤,咸鸭蛋0.14元一枚;柜台右侧的玻璃瓶子里装的是冰糖,冰糖1.08元一斤。如果以我们今天的价格标准去衡量这些商品,它们都很便宜,然而在年的时候一名普通职工的月收入也就是六七十元,这样的物价已经是相当贵了。

那时候的物价之所以贵,还是由于计划经济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是按计划来配额的,因此市场上的物资并不是太充足。当时很多商品并不是拿钱就可以买到的,还需要凭票购买,例如购买食品需要粮票,买肉需要肉票,买布需要布票……跟那个时代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是太幸福了,买东西再也不用凭票购买了,商品供应充足,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年杭州街边的熟食摊。照片中有一张宽木桌子,桌子上放着好几个大铝盆,盆里装着猪头肉、猪蹄子和猪耳朵等熟食。熟食摊前有两位顾客正在用筷子挑选熟食,卖熟食的女售货员戴着白帽子,穿着白围裙,她的手里拿着一杆秤,等待为挑选熟食的顾客打秤。

年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能够吃上一顿熟食是相当奢侈的事。那时候买肉还需要肉票,但是买这种熟食并不需要肉票,虽然熟食的价格比生猪肉要稍微贵一些,但是人们还是喜欢买现成的熟食,这种熟食拿回家之后用刀切一下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那个年代能够吃一顿熟食是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但是熟食比较贵,一般家里都不会买太多,每个人只能吃上几块,吃的一点都不过瘾,但是也算解馋了。

年。杭州集市上卖樱桃的小贩。照片正中间是一辆破旧的双轮板车,车上有三筐水果,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筐里装的是樱桃。照片的左侧是一位买樱桃的大娘,她正准备挑选樱桃。照片正中间穿蓝灰色衣服的老汉则是卖樱桃的老农,他戴着一顶草帽,衣服袖子卷了起来,正在招呼买樱桃的大娘,准备给他撑樱桃。

从卖樱桃老汉的打扮以及这辆双轮板车的情况来看,这应该是乡下进城卖水果的农民,这些樱桃也应该是他家果树自产的水果。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些地区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果树,因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把自己种植出来的蔬菜和水果推到城里去卖,用赚来的钱维持生计。这一部分农民思想比较活跃,是农村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

年在杭州某公园里春游的小学生。照片中大概有几十位小学生,从背影看,个子较高的那两位姑娘应该是这些学生的老师,她们正在组织学生排好队,准备照相。

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春游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愉悦学生们的身心,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很怀念小时候春游的场景,你小时候参加过这种春游活动吗?

年杭州街头运送花盆的板车。照片中的这辆板车后边已经加长了一节,上面码放了几十件陶瓷花盆。可能是由于板车太长的缘故,前面有一个拉板车的工人,还有一个穿蓝色衣服的人在板车后方照应。毕竟,这辆板车太长了,容易刮碰到行人或车辆,一旦发生刮碰,板车上了陶瓷花盆肯定要摔碎,那么这一车的货也就白拉了。

上世纪80年代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一些,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充满了阳光,很多杭州人都喜欢养花,因此这种大花盆在杭州当时非常畅销,那时候几乎每家都有几个大的盆栽。您还记得那时候您养过什么品种的花卉吗?

年,杭州一户庭院里,一位白胡子老爷爷正在陪他的三个孙子看书。照片中的这位老爷爷留着白胡子,穿着一套蓝色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那个时代最常见的蓝拖鞋。他坐在藤椅里,腿上搭着一根拐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藤椅旁边的小桌子上是他的三个孙子和孙女,三个孩子也每人一本小人书,正看得津津有味。

从老爷爷看书的气质和他们看书的行为上来看,这应该是一个书香门第,老爷爷喜欢阅读,也带动了孙子辈喜欢阅读,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家族文化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照片中的藤椅桌子和小凳子您是不是很熟悉?这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家居特色,当时许多杭州人家里都有这样的家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1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