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托盘 >> 托盘市场 >> 民间正在消失的4个老行当,一个人养活一家
“三百六十个行业,每一个行业都有顶尖的人才!”
这一观点自古以来一直鼓舞着无数人,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能观察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就已经存在着多个不同的行业。
负责修补锅具的工匠
几十年前,在科技尚未充分发展的时代,我国民间存在着一批传统的手艺人,他们依靠自己的技能和才华,成功地实现了“一个人就能养活整个家庭”的目标。
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传统职业逐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有些甚至已经不再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制造秤具的人
今日,让我们共同回顾那些曾经辉煌无比的传统行业,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其中的几个......
负责修补锅具的工匠
“这是一个补锅,是用生铁制成的,里面有搪瓷的脸盆、鼎锅和菜锅,需要加补。”
负责修补锅具的工匠
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只要一听到这样的叫卖声,人们就能立刻认出是补锅匠走进了村子。
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通常会携带家中待修复的锅具,排长队去找专业的补锅匠进行维修工作。
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当人们遇到损坏的物品时,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重新购买,而是寻找方法修复并重新使用它。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表述不仅仅是用来描述衣物的,它也同样适用于描述家中的其他物品。
在那个时代,由于锻造技术的局限性,家中日常使用的铁锅经常出现“破底”的情况,因此“补锅匠”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采用高温的铁液来修复破损的部分
在那个时代,补锅匠不只是受到了村民的喜爱,甚至孩子们也对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那时孩子们的娱乐活动是相对有限的。
那位补锅匠以及他所使用的工具
通常情况下,补锅匠都会背负一个担子,这个担子的一端装有风箱和煤,而另一端则装有生铁、锉子、钻凳、砂轮、白泥、胶水和小锤子等物品。
已经修复完毕的炊具
无论村民带来的锅有多么破损,负责修补的工匠都能将其修复得焕发新生,这显示出他们拥有将腐朽之物转化为奇迹的能力。
家中有各式各样的锅具,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摆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锅子,一旦这些锅子出了问题,人们就会立刻更换,不再有修复它们的念头。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补锅匠这一手艺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专门修理钢笔的师傅
19世纪初,美国人华特曼发明了一种被众多人所使用的钢笔。
在20世纪的初段,钢笔作为一种方便的书写方式,被引入到了我国。
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倾向于将钢笔固定在胸前
在那个时代,众多的知识分子和学生都为能拥有一支钢笔而感到自豪,而在朋友间,赠送钢笔也变得非常受欢迎。
由于钢笔在当时具有极高的珍贵性,并且是一种相对精密的书写工具,因此经常会遇到各种大小的问题。
因此,专门从事钢笔修理的师傅纷纷涌现,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修理钢笔所带来的利润并不是特别丰厚。
由于钢笔中除了某些特定材料的部件外,其他配件的制造成本都相对较低。
不夸张地说,修理钢笔的师傅们大部分都是依赖数量来取得成功,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低利润、高销量的方式。
然而,随着我国制造行业的持续壮大,钢笔的制造成本也逐渐降低,如果不注重品牌价值,在街头商店仅需花费几元就能购买到一支高质量的钢笔。
目前,货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钢笔
即使是价格相对较高的钢笔,在遭受损坏时,人们也不会特意寻求修笔专家的帮助,目前在网络上随手搜索就能找到大量关于钢笔修理的指导手册。
张广义是北京历史上最后一名致力于写作的人
因此,修理钢笔这一技艺很少有人愿意去继续传承。
82岁的张广义是北京的最后一名修笔师傅,他经营着北京的最后一家修笔店,这家店已经运营了49年。
很明显,这个曾经助力众多知识分子重新展现才华的传统职业,现在似乎即将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弹奏棉花
“弹棉花啊~弹棉花啊,一斤棉弹成八两八......”
这一段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口头禅,不仅被专门改编为歌曲,而且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也被频繁地引述。
弹奏棉花的年轻人
显然,“弹棉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且难以抹去的记忆。
在我国,弹棉花被视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艺。
古代人们使用的是弹棉花技术
元代的《农书·农器·凉菜絮门》中有这样的描述:“在那个时代,人们使用木棉制作的弹弓,这些弓是由竹子制成的,大约有四尺长;两端都用绳弦拉紧,并用县级的弓来弹制皮棉。”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元代,我国已经对弹棉花有了一套完整的历史记录。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许多温州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创业,其中包括了一群专门弹棉花的工匠,他们带着各种工具在全国范围内穿行。
经过弹性处理的棉花被压缩成了被子
众人都亲昵地称呼这批工匠为“弹棉郎”。当他们手中的棉花经过反复的“演奏”,它会逐渐变得柔软和蓬松,最终被压缩成一张床的被褥。
即便是被覆盖了很长时间的被子里的棉花,在他们的巧妙处理下,也能重新变得柔软,给人一种仿佛在“施展魔法”的感觉。
这是一台全自动的花弹机器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全自动弹花机的问世,弹棉花的生产逐渐实现了自动化和规模化,这也导致了“弹棉郎”这一产品逐步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如今,从事弹棉花这一职业的手艺人已经变得越来越稀少,而能够再次将其发扬光大的,更是少之又少。
钉秤,通常被称为制秤者
传说中,杆秤是由木匠的创始人鲁班所创造,他巧妙地结合了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雕刻了13颗星花,并规定每斤重13两。
关于杆秤的起源
秦始皇在完成度量衡的统一之后,在秤杆上又增添了“福禄寿”三颗星花,并将16两定为一斤。因此,“半斤八两”这个词汇便由此诞生。
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钉秤(通常被称为制秤者)行业经历了它的黄金时代,那时,一名经验丰富的钉秤工匠每天只能制造出3~5根杆秤。
然而,在市场上对杆秤的需求显然是巨大的,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想要找到一名优秀的钉秤匠来制作杆秤,通常都需要事先进行预约。
这种情况使得许多家庭成员都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向那些经验丰富的钉秤工匠求教,因为只要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这门技能,就完全有能力养活整个家庭。
历史上,钉秤匠在招收徒弟时总是非常严格,这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只会教徒弟,结果师傅饿死”,而是因为钉秤匠是一种需要有善良内心和坚定原则的人。
如果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掌握了制秤的技艺,那么在一些不良商贩的诱惑之下,他们可能会出于良心制造出一些被称为“亏心秤”的产品,这无疑会对广大民众的利益造成伤害。
正因为这个原因,那些始终忠于自己信仰的钉秤匠,在当地受到了广泛的尊敬。
用于测量的台秤
然而,随着像台秤、托盘秤和电子秤这样的读数便捷、可大规模生产的称重设备的广泛应用,杆秤逐步从公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