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用力射向空中的箭,最终还是会落回地面,这是因为箭受到了()的作用。
A.重力
B.弹力
C.拉力
2.下列图示中,通过滚动方式来减小摩擦力的是()。
A.
B.
C.
3.下列动物中,主要靠反冲力运动的是()。
A.金鱼
B.蝴蝶
C.乌贼
4.为了使小车向左运动,并行驶得尽量远,气球喷气方向应该是()。
A.水平向左
B.水平向右
C.朝向左上方
5.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數越多,小车行驶的速度就越快,行驶的路程()。
A.越短B.越长C.长短不变
6.关于下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拉力,小车就能运动起来B.需要一定的拉力,小车才能运动起来C.拉力必须大于小车的自重,小车才能运动起来
7.在一定限度内,弹簧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
A.不变
B.越大
C.越小
8.在科学中,力的单位是()。
A.克
B.千克
C.牛顿
9.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测量前,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B.读数时,视线高于指针C.测量的力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10.在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加垫圈,直到小车开始运动B.让小车落到地面,停止运动C.记录每次所加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11.磁悬浮列车通过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无接触的悬浮,最高时速能达到千米。磁悬浮列车能高速行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
A.没有受到摩擦力
B.减小了摩擦力
C.减轻了质量
12.下面是一个小组“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的实验记录。
下列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观点,正确的是()。
A.不能用滑动的方法搬运重物B.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比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小C.使用“滚木”不能减小摩擦力
13.让质量不同的小球分别从斜面上滚下,小球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使木块滑动,虚线框为木块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的位置。下图中,小球撞击木块的能量最大的是()。
A.
B.
C.
14.如图,让甲、乙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甲、乙小车撞击木块时()。
A.甲小车的速度大
B.乙小车的速度大
C.甲、乙小车的速度一样大
二、填空题
15.滑滑梯是小朋友都喜爱的游戏。小朋友能从上往下滑,是因为受到(填“重力”或“摩擦力”)的作用。从滑梯上滑下来,这样的运动方式叫(填“滑动”或“滚动”)。滑梯做得很光滑,是为了减小滑动时产生的(填“重力”或“摩擦力”)。
16.在一定限度内,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弹簧就伸得越。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手指要钩在上。测量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刻度。下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每次测量的力不能超过牛,每大格表示牛,每小格表示牛。
三、探究题
17.下图是一个小组模拟搬运重物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托盘的质量):
(1)实验中让纸盒运动起来的力来自()。
A.纸盒所受的重力B.垫圈所受的重力C.桌面的摩擦力
(2)托盘里放了5个垫圈,纸盒没有运动,这是因为()。
A.纸盒没有受到拉力的作用B.纸盒受到摩擦力的作用C.纸盒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3)当在托盘中放8个垫圈时,纸盒刚好能运动起来,这时纸盒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A.等于8个垫圈受到的重力B.大于8个垫圈受到的重力C.小于8个垫圈受到的重力
(4)给纸盒装上轮子后,托盘中只要放2个垫圈,纸盒就能运动起来了,这说明()。
A.装上轮子后摩擦力消失了B.装上轮子后纸盒的质量减轻了C.装上轮子后摩擦力明显变小了
18.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沿不同材料的平面运动,小车最后停留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平面时具有相同的()。
A.重力B.反冲力C.速度
(2)实验中,小车行驶距离最长的物体表面是()。
A.毛巾表面B.纸板表面C.塑料表面
(3)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受到()的作用。
A.摩擦力B.重力C.弹力
(4)由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车在()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最小。
A.毛巾B.纸板C.塑料
(5)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除了可通过滚动来减小摩擦力以外,还可通过()来减小摩擦力。
A.加快运动速度B.使接触面光滑C.减小物体质量
(6)下列做法中,为了增大摩擦力的是()。
A.在自行车上使用滚珠轴承B.在鞋底刻上凹凸不平的花纹C.将风扇转轴做得很光滑
四、问答题
19.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20.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有几种(至少写四种)?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A
2.A
3.C
4.B
5.B
6.B
7.B
8.C
9.A
10.A
11.B
12.B
13.B
14.A
二、填空题
15.重力;滑动;摩擦力
16.长;吊环;0;5;1;0.2
三、探究题
17.(1)B(2)B(3)A(4)C
18.(1)C(2)C(3)A(4)C(5)B(6)B